自信與恐懼 決定了我們的格局

最近跟許久不見的老同事碰面,他語重心長地跟我聊起:「當初你離職得真是時候,現在整個大環境不好,我們留下來的都過得好辛苦,想離開也不知道做什麼好,我今年都35歲了,但是卻沒有一技之長,感覺前途也是一片黯淡」,我問他為什麼不想辦法改善自己的狀況,他總是能說出一籮筐搪塞推辭的藉口,我聽了聽後,當下沒有多說什麼,但是我想他自己心裡也明白,如果甚麼也不做,情況也不會改變,除非付出多些努力,否則一年之後,唯一的差別是會變成36歲,還是沒有一技之長,前途還是一片黯淡。

像這樣的情節看起來似曾相似,卻也是現今許多周遭朋友的真實寫照。

我們要抉擇信心指引或是恐懼操控

很多時候我們常感受到對方談話中的無力感,言詞裡總是充滿了他們對生活的無力與恐懼,在失去熱情的狀態下,呈現出來的只有冷漠,究竟該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懼和冷淡,如何找到希望、靈感,復原動力,打造出自己嚮往的人生?

我想有個老生常談的金句『失敗為成功之母』正是最好的解藥。

恐懼失敗是人類自我束縛的工具,搭配負面心態和自我懷疑更是阻擋人生前進的最主要障礙物,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恐懼時,恐懼也許能激發我們向上,但恐懼也可能令我們感到癱瘓,很多人感受到類似的憤怒情緒,先是焦躁易怒,接下來的是冷淡無情的窒息感,這種灰心喪志和缺乏自信心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財務狀況或個人生活面臨的不確定性,因此感到無能為力,任由這種無力感癱瘓自己,然而只要我們認清這個事實,面對恐懼時可以選擇正面應對,反而能讓自己的人生轉變得更好。

事實上,失敗其實是大多數人在心中自我設限的狀態,直到我們願意接受永久性的失敗結果前,它都不是真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失敗是一種心態,人類可以自行控制,但是過程中會產生想要放棄的念頭遠比繼續堅持的念頭強烈得多,所以感受到辛苦是必然結果,但如果我們把失敗和挫折,當成只是暫時性的經驗,失敗過程卻給了我們一種自我測試的機會,能使人發現自己擁有多少意志力,同時也從中學到許多真理,卻只有在嘗過失敗之後才能真正體會;相反地,如果能克服失敗的恐懼,吸取正向經驗值,運用滿滿的自信心來打造自己的人生,更是人類自創的最強武器。

每個人在自己的思考和行為中,都有非常自由的選擇空間,每個人能運用自己的大腦,來接受和表達正面的思考,也可用來傳遞負面的思考,在創造結果的本質上,選擇自信或是恐懼,塑造了我們的一生。

說到底!我們究竟是要被信心指引?還是要允許恐懼來操控我們?

從古至今 成功的鐵律一再地被證明

我們看看世界上頂尖優秀的人士,先不去探討他們是多麼的成功,而是專注於他們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刻,究竟是如何再接再厲終於獲得成功,這些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往往證明了千篇一律的真理,每次失敗都蘊藏著一顆優勢的種子,一個深信大部分失敗只是暫時性挫折的人,無論處於哪種劣勢,絕不會把失敗當成生命可以開始隨波逐流的理由,這顆種子在這個人的手中才會展現生命力,偏偏在茫茫人海之中,不容易找到一個在失敗了兩、三次之後,還會繼續堅持下去的人,這攸關我們如何定義人生中的失敗,成功人士把失敗轉化為墊腳石,最終達成目標;但大多數人只會把失敗當作一事無成的藉口,失敗其實只是大多數人在心中自我設限的結果,讓失敗瓦解人的鬥志,摧毀自信心,損害熱忱,減低想像力,趕走明確目標,當生命缺乏這些特質時,沒有人能在任何事情上成功。

各行各業中能登峰造極達到偉大成功的人,都有毫不灰心克服失敗的共同特徵,我們也常在事後回想起來,當我們受盡煎熬通過逆境和考驗,反而是人生中最值得慶幸和最受用不盡的經驗。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逆境迫使我們堅持繼續走在一條未知的道路上,事後證明這條道路常把我們引到更偉大的成就。

對我們來說,唯一要認清的就是自己意念的力量,我們總是需要迎戰的敵人,就是無知和恐懼,我們永遠要對自己真實,畢竟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無法令每個人都滿意,但至少可以努力的讓自己滿意!

作者簡介

陳駿逸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10年開始學習東方心理學,從身邊的家人、同事到朋友,不斷向外延伸,深刻了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氣與慣性思維,才會成就出現在的狀態,但大多數人覺得問題點總在別人身上,原來自己才是限制成長的始作俑者。

持續不斷學習,讓改變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讓人生完全變盤,一切都需要不斷累積代表作,學習就從調整自己開始,讓人生愈來愈美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