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hore during golden hour

感受大於一切

他們會想獲得他人的認同,非常害怕自己做了什麼別人會不滿意,其內心深處的渴望是沒有被認同、沒有被尊重、沒有被接納的。那是一種長期忽視自己的感受,常處於自我矮化的姿態;長大成人形成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者,學會懂得保護自己,而這樣的認知,限制了他們與周圍關係互動的能力。

white and black round ornament

媽媽,我真的沒有弄丟它!

依照我個人過去的成長經歷與早期記憶,有個很深的感受是「跟別人借的東西不見了,這是一件大事,怎麼可以把東西弄丟了呢?」我會不自覺將這樣的感受與記憶,套用在孩子的身上;過去的我,很可能劈頭就罵,你怎麼又把東西弄丟了呢?不是講過很多遍嗎?到底要我講幾遍,你才會記得把東西收好等等,一籃子負面語言往孩子身上倒;但這回我沒有這麼做了,因為學習後我知道,與人相處時,必須因應對方的程度,以及留意對方的心情來表達。與人交談,試著先了解對方的知識水平、人格氣質、價值觀,雙方交談起來會更融洽。

girl sitting on grass near balloon

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好奇心,除了運用在與人對話之外,也從孩子身上看見好奇的魔力,重新學習看事情的角度,更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充滿好奇,想給自己更多閱讀與體驗的行動,從中得到更多過去未曾經歷過的體悟。
能試著理解對方的角度,多理解另一伴的觀點,也就能更接受他們的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包容與接納,當遇到非預期事情,也更能讓自己越快恢復內心的平靜,你會越來越喜歡這樣的自己。

愛是放手,不是掌控

在親子關係父母總是盡所能給予子女最好的!常聽到「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聽我的準沒錯,我是愛你的「聽我的照做」,另一方只能聽話,以上對下的方法是不會有良好關係,反而讓關係更僵化,強硬的方式只會讓彼此傷痕累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父母只要用對方法,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父母家庭

我們與父母間的距離

有些人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像仇人,有些人遠離父母卻能天天甜蜜通話,從小到大受惠的我們已經習慣了父母的給予,很少去關心父母他們需要什麼,更可能的是我們被教會不用關心,然後還真的不去太關心。常常我在做諮詢的時候,會被諮詢到親子議題,都會被問,老師為什麼我爸爸要這,我媽媽要這要,人生使用手冊

我的家

我相信很多人是身處在充滿溫暖,家人互動關係密切的家庭中,但,我也相信也有這麼一部份的人,是身處在與幸福溫暖對立的家庭關係當中。
如果我們現在就是一位爸爸、一位媽媽,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即將成為這樣的角色,都需要意識到下面這觀念的重要性:不要將自己人生劇本的不完整與遺憾,寄望在孩子身上。
游祥禾老師曾說:「擁有內在價值的人,財富、人脈、資源,你所想要的一切,就會自動化的追向你。」這是人生輕鬆獲得財富與你人生所追求的事物最重要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