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her and daughter standing on cliffs

【 原生家庭專欄HohoFB

◎ :看得見的是關係,看不見的是感受。

不管媽媽多討厭我-代間傳遞

一個小男生,肚子特別圓,經常會被同學嘲笑,罵他是豬,所以他想餓著肚子不吃就會變瘦,但媽媽也討厭他,媽媽生氣將湯潑到他身上被燙到了,也不敢出聲,他有個人前形象極好的媽媽,美麗、善良受到朋友鄰居們的喜愛,但人後就是性情多變,喜怒無常,生活不順心,他打孩子,工作不如意,他還是打孩子,孩子被他當成發泄的工具,但是小男孩依然愛著媽媽。

小男孩偷偷觀察媽媽,雖然媽媽很美,但眼角總透露著哀傷,所以無論媽媽對他做什麼事,他都會原諒她,默默隱忍著一切,還好他的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鄰居奶奶,奶奶會用言語、美食用趕走他心中的不快,傾聽成了最好的陪伴。

有天,長期在外鬼混的爸爸,偶然發現,媽媽帶孩子們出去玩照片上的不對勁,顯然媽媽有了外遇,他面對爸爸,還是想用笑容蒙混過去,卻被爸爸抓住雙腳,强行把他塞進衣櫃,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媽媽打開了櫃門,他以為自己獲救了,但媽媽的眼神多了絲怨恨,讓人不寒而栗。

第二天男孩要去上學,媽媽卻說不用了,幫他找好了寄宿學校,美其名是為了讓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但小男孩都懂,那是因為自己沒有保守秘密而受到的懲罰。

走出房門,奶奶看出他看出他的强顏歡笑,了解了情況,跑進屋子和媽媽大吵,小男孩躲在門外,看着最愛的兩個人爭吵,他很難受,還強顏歡笑的說,那裡感覺很有趣我會去的那,臨走時,看媽媽一副不耐煩的表情,反而奶奶送她一個禮盒,裏面裝滿明信片,還有一封信說都你不如意的時候,就寫信給奶奶,奶奶永遠會陪伴著你的,在去學校的車上小男孩默默哭著說,我好想和媽媽、奶奶一起生活。

後來媽媽和爸爸離了婚,小男孩跟著媽媽,有一次小男孩在媽媽旁邊想要討要午餐費,迎來了一腳,整個人撞倒在牆壁,媽媽卻面不改色,繼續打著電話,等到媽媽打完電話,他咬著疼痛起身,跟著往前,媽媽卻反手拿起球拍一頓打,他掙扎著爬起來,明明痛的要命,卻要告訴自己一點兒也不疼,只能翻開冰箱用食物麻痹自己,也許長大就好了,這就是小男孩的童年。

可事與願違,長大後依然被媽媽嫌棄,還帶著不同的男人回家過夜。長期的壓迫讓他去看了心理醫生,但被醉酒的媽媽知道後,不僅沒有擔心他的身體,反而覺得很丟面子,篤定他在外面說了不少媽媽的壞話,媽媽盯着他,越看越來氣,抬手就給了男孩一巴掌,接二連三巴掌,他被打倒在地,像小時候一樣挨打,媽媽沒完沒了,甚至拿刀要殺他,媽媽還是下手了,還好只是劃破手臂,他決定離開,還偷走了媽媽所有的錢,如果再不離開,他可能活不到明天。

漆黑的道路上,原本的家讓他落得如此狼狽,但他依然愛著媽媽,轉眼過去了六年,他背上除了滿滿的傷痕,幾乎快要忘記了那個家,但是他真的忘得掉嗎?

他為了工作生活,儼然活成了媽媽的樣子,人前謙虛和善,同事愛戴,人後自私自利,不擇手段,好在朋友點醒他,他才恍然大悟。

某天媽媽突然打來電話,原來媽媽再婚的丈夫,一週後將舉行葬禮,害怕娘家沒人撐場面,於是打來這通電話。葬禮上,小姨說:媽媽這些年過得很開心,並且告訴了媽媽不愛他的真相。原來當年爸爸想要個男孩,但是在媽媽懷孕時在外面沾花惹草,之後媽媽就將生活中,所有的不幸都歸咎到他身上,當打罵成了一種常態,疼愛也變成了一種奢望。

他失落地走在街上,正巧遇上來接他的朋友,他嘴巴上不能原諒媽媽,但他還是在意媽媽的,這時他朋友說了一句話:「由發現問題的人主動去理解。」,主要是因為,願意理解的人會先注意到那道門。

隔天他去找小姨繼續詢問媽媽的過去,原來媽媽也和自己有著相似的生活,在單親家庭,從小被打到大的心結,後來他來到媽媽家中,每天為她洗衣,打掃衛生,意外發現那個男人留給他一大筆債務,所以他要媽媽申請破產,媽媽說這是她和男人重要的回憶,不可以被拿走,隨即就暈倒了。

醒來時醫院說媽媽得了癌症,為了讓她康複,男孩和朋友在醫院外大跳鼓勵的舞蹈,媽媽叫他們趕緊停下來,讓她太丟臉了,隨著越來越多人看到,他們依舊賣力的表演,還獲得大家的掌聲,不知道是愧疚,還是感動,媽媽哭了。

在回家的路上,媽媽終于解開心結,說出了藏在心中的話:「謝謝你,有你陪著我真好」。

woman carrying child on color run

我與父母的神複製-代間傳遞

所謂的代間傳遞的出現來自,小時候對父母的依附和憧憬,但卻是長期的被虐待家暴,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後會有著兩種極端的表現:

  1. 我不願意一樣:有著堅定且清楚的心,知道不想要在和父母一樣的重蹈覆轍,所以更加努力,好好的經營著屬於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2. 我不願卻一樣:傷害就是傷害,也許你嘴巴說不在意,但事實上潛意識卻一步步帶著你,變成父母的樣子,也往下一代出手,你卻渾然不知,這就是「神複製」心理學上說「仿同」。

弗洛依德將這樣的情況「複製」和「壓抑」的內在動作稱之為心理防衛機轉」:
有這幾種防衛機制:
1.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否定,退化情感
2.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反向,合理化,儀式與抵消,隔離,理想化,分裂,歪曲。
3.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投射。
4.代替性防衛機制:幻想,補償。
5.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升華。
你覺得你出現了那幾種防衛機制了呢?

理解自己的依附型態擺脫負面複製

很多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我在做一對一諮詢的時候,時常會聽到類似的故事,但第一時間都是先聽到,在感情上出了些問題,聊天的過程,再慢慢一步步的抽絲剝繭後,發現在小時候,都遇到父母感情上和教養上的一些問題,無論是打罵、責怪、怨懟,其實很多人在長大後都選擇性的遺忘些事情,但在自己的感情上,卻也發生類是的事,只是自己沒有察覺或是不願意接受。

30秒識人術分析三種依附關係你是哪一種:

安全型依附關係

一個安全型依附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主要照顧者(普遍為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主要照顧者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照顧者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親本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此理論其具影響性。

焦慮矛盾型依附關係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主要照顧者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照顧者離開時,小孩會非常的沮喪;當照顧者回到身旁時,小孩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顧者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照顧者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反抗,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主要照顧者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迴避型依附關係

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主要照顧者的存在,在照顧者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照顧者在時不去注意;照顧者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照顧者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迴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現時無特殊反應。小孩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照顧者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

逃避型小孩的母親/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可能會缺少人際關係。

如果你想知道你是哪一種依附類型,請在文章下方的發表評論,回覆留言你的生日 EX: 1月23日,我將會回覆你的依附類型,讓你從自我本質了解自己,為自己調整加工。

由發現問題的人主動改變

也許我們很難發現,自己現在的依附模式,或是當感情上發生了問題時,才在怪罪對方,或是責怪自己,其實問題都不是這些,而是依著感情的脈絡,往以前走,你才會看到問題真正的源頭,慢慢的練習:

  1. 察覺:這件事很像是在自己面前放一個監視器,練習看到自己的表情,言行舉止,是不是很像自己的父母,然後思考這樣的行為模式我喜歡嗎?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是從麼時候開始像極了父母,去整理出這當中的為什麼。
  2. 同理:當我們成熟到足夠程度的時候,我們也許還不能原諒,但你就可以同理了解,父母的時代背景不同,他們也是受到某種家教,形成這樣的人,試著同理感受,你就有機會放下接受,進一步的改變。
  3. 行動改變: 由發現問題的人主動去理解,主動去改變,我們都期待他人能夠為我們改變,但是人唯一能改變的,只有自己,當自己察覺的時候進而同理,再來就是用行動來改變自己,當他人感受到你的改變的時候,相信你的周圍也就會開始改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PS:第一段故事取自日片: 不管媽媽多討厭我

 

禾禾商學院周年慶

 禾禾商學院週年慶課程優惠活動   

課程優惠內容立即了解

作者簡介:Alreey 胡靖韋

我從2006年開始企業教育培訓的工作,期間也有創業十多年的經驗,在過程中,時常遇到人詢問我關於生涯、職涯的問題,久而久之更多人問我關於人生、關係、感情、成長的問題,這一路的過程中,發現人們追的是社會框架的要求,當中很多人得到了成就、財富、名聲,但到了某個程度會突然卡住,覺得不認識自己,原來在追求外在的同時,忘了提升內在價值。

2018年我開始和游祥禾老師學習東方心理學,透過學習發現,除了整合了以往的知識技術,更大大提升在心裡狀態的關注能力,幫助我在工作、感情、關係、情緒和諮詢獲得更進一步的成長,現在也和老婆一起從事禾禾商學院的教學、諮詢工作。

到目前為止,已經取得英國CIP國際心理諮詢師,東方心理學合格講師,全球認證國際講師,英文能量姓名學講師,原來我們在追求著外在幸福快樂的源頭,是要更清楚的向內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賦特長,提升內在動力和價值,從裡到外的同步思想升維,除了幫助自己之外,協助及給予更多人,在自我探索,自我價值提升的最佳方向。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hoho. i. happy.

 

8 Comments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