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事情,看不見的是關係

游老師:「請你幫幫我,我很擔心我那念高中的兒子。我們夫妻倆平常都忙於工作,沒太多時間與他相處,但最近發現這小孩子好像不太對勁,他不僅抽菸喝酒,也讓他的老師相當頭疼,甚至和同學通宵打牌沒回家,這些舉動真的嚇壞我了。

昨晚,我打了個電話給我兒子,都晚上十一點多了還沒回家,他竟然說他根本不想回家,他一看到我和我老公就覺得很煩,很想逃離,說好羨慕那些沒有爸媽的孤兒。如果是這樣子的行為,我寧可他學習差點無所謂,但至少道德品行上能夠不要讓我們做父母的擔心,這樣以後怎麼辦!請問老師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

前兩天我以嘉賓的身份受邀在杭州參加了一場為期三天的心理論壇,我也上台發表了兩個小時的演說,散會之後,看到了一位媽媽在大廳門口,大庭廣眾的訓斥她的小孩,她罵小孩如果再被她發現抽菸的話,「就給我滾出這個家。」

這讓我想起在多年前,寫信給我的那位媽媽。不知道這一對父母親與小孩之間的關係是否有改善了呢?這孩子現在也差不多要大學畢業了吧!

坊間有不少老師在開一系列教大家解決問題、提供策略、賺取財富的課程,琳瑯滿目。若追蹤這些上完課的學生,就會發現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策略依然無法進行,更別提是否賺取到財富了,多數都卡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關係的癥結點就在於感受。

身為一位母親,小孩出了狀況,肯定是焦慮不知所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在我看來,這兩位母親都落入了一般人最常使用的模式,只想解決問題,卻沒關注背後真正的原因,她們從來不聽小孩說。因此問題沒被解決,還製造出更多的問題。

青春期對我們的人生影響甚大,那段時間小孩會和父母親有比較多的分歧,我們把這些改變定義為叛逆,於是小孩怎麼說、怎麼做,我們都認定是叛逆行為,父母親面對這樣的叛逆行為,變成了權力狂,想要用權威的方式來鎮壓自己的小孩,結果衝突不減反升。

權力控制狂從不知道什麼叫禮貌,硬闖他人生態

這些被我們定義為叛逆的小孩,或許只是在爭取更多的喘息空間。我們自以為了解他們,不自覺的對孩子發號施令;就算我們做父母的真的什麼都沒說,但內心對小孩的期望,早已投射在他們的心靈深處,認為孩子務必照我們所想的路線發展,才是唯一的正道。如果我們懂得尊重孩子的樣貌與存在是獨一無二的,學會傾聽與感受,叛逆的行為就會大大減少,而不是只會向父母說「不」的頭痛小孩。

叛逆衍生出來的報復行為中,最典型常見的就是抽菸、喝酒、翹課,做父母的不要急著去責罵孩子,強迫孩子立即改變,那樣反而會激發孩子更激烈的叛逆,他們不回應、不說話,就是一種很典型的回應方式。在小孩眼中,父母親就是不了解我,我能對父母親說出什麼呢?每次說什麼都被罵,都被否定,不如不說!孩子只會感受到孤單、寂寞、不認同,為什麼連親人都不能理解我呢?

孩子清楚表達了:父母親整天嘮叨、掌控,他沒有自己的空間,煩透了。這就是他的感受,這就是他的求救訊號,可是沒人在意他,既然他發難多次都得不到正面回應,只好語出驚人說自己若是個孤兒多好。會這麼抗議的說,只是想讓父母知道,嘮叨讓他多麼的難受,真的很想擺脫。結果父母親不去考慮兒子的感受,還把他當成品行不良的學生,兒子收到的全是你們對他的批判與失望,他只能走向叛逆,剛剛好。

不只是親子關係,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陷在關係裡出不來,每個人的人際關係都出現焦慮感。很多時候,某些人只是很單純的想找個人說說話,但不見得是在尋求幫助。我們能做的,就是理解、認同他們就好。

朋友若真的太過熱心,人之患,好為人師,開始連珠砲似的向對方提出一系列的建議,猛下指導棋;對方若沒照做,就一臉委屈,覺得對方不通情理。不管這些建議多麼為對方著想,我們不但沒有理解對方的感受,還讓對方感到壓力、害怕,最後離我們而去。

感受大於一切,問題想被順利快速的解決,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問題本身,問題永遠都是被人的感受操作出來的。

文章摘自停止抱怨的人生》 作者/游祥禾  布克文化出版

追蹤游祥禾臉書粉絲專頁 游祥禾-人生使用手冊

關注游祥禾微信公眾號:請掃以下二維碼或打開微信新增好友官方帳號搜尋『關係對話』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