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天炎熱的午後,收到一個來自臉書的陌生訊息。

「您好,我是某某某的朋友,目前因為一些事情不知道該如何,我跟某某某述說了之後,她推薦我來跟您聊聊,不知道您是否有空呢?」

收到訊息後,我立刻回覆她。

『當然可以!非常歡迎!』

當下敲定某個平日的晚上到咖啡廳碰面。

她今年48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出社會約一年半的時間,小兒子目前就讀高中,這次她提出的問題與她的大兒子有關。

「我兒子他在今年初參加了一個團體,一開始都還好,直到最近三個月他開始捐獻金錢,捐的金額越來越大,他一個月才賺多少,捐到自己的生活費不夠後,跑來跟我們父母要,我們發覺這實在太不對勁,便禁止他再去。

這時我看到這位大姐她的眼眶漸漸泛紅。

「後來有次他要再出門參加那團體的活動時,我擋在門口不讓他去,他大罵我憑什麼不讓他去,最後把我大力推開,直奔出門,那天他出去後我在餐桌上哭了好久,老公回來看到我在哭,瞭解了事情原委後,說等他回來要把他打醒,我阻止了我的老公,現在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家裡的氣氛從那天起進入冰點。」

聽完敘述後,內心覺得有些難過,因為我能感受到這位大姐的心急如焚與不知所措,以及身為一個母親的愛子心切及無可奈何。

在那當下,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回答是「關係切割」以及「誰的功課誰負責」,但我沒有這樣回應這位大姊,這樣的回應對多數人來說太過於冷漠,並且可能讓他們母子的關係更加冷漠、惡化。

最後我這樣回應這位大姊。

『大姊,我非常能懂妳的感受,也能體會到妳的不安情緒,以及害怕兒子被騙的擔憂,但我們先把這樣的情緒先收起來,我們回過頭來重新省視這整件事。』

『妳的兒子會願意參加這個團體,甚至捐獻金錢,我想一定是他在團體裡有得到某些收穫,而這些收穫是其他地方沒辦法給他的,包含學校、工作甚至是家庭,你們有試著跟他聊過,他在這個團體得到的收穫嗎?』

大姐沈思了一陣後回答。

「嗯…的確沒有跟他聊過這些…」

我接著繼續回應。

『我覺得我也能懂妳兒子的感受,他會覺得自己想做的事都沒有人懂,連最親愛的家人都不懂,我想他的內心裡面應該也很難受。』

『我明白大姊妳很擔心兒子金錢的部分,但溝通需要用對方式,舉個例子

"兒子阿,看到你這樣捐到連自己生活費都不夠,我們很心疼,而且我們賺錢也不容易啊。"

而不是"自己都快吃不飽了,不要再給我捐了。"』

『溝通要能有效交流,必須要以同理及感受為出發點,否則只會變成訓斥或是爭奪誰對誰錯,輸的那方只會選擇沉默當成無言的抗議,甚至動手來讓對方屈服,以結果來看,沒有誰是贏家,並且彼此的成見只會越來越深。』

『大姊,回去後找個時間,一家人就好好的坐下來聊聊,這一次的對談,沒有誰是對的、也沒有誰是錯的,你們都是一家人,我想你們心中對彼此都是有愛的,那麼這次好好的表達你們的心理感受,但也記得,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加油!』

問題的產生皆來自於看不見的感受

幾天後這位大姊打了電話給我,跟我說聲謝謝,那天聊完後,過了兩天她與老公找了兩個孩子坐下來好好聊聊,聊完才知道兒子之前在學校受到排擠,但兒子這些事情不知道該向誰訴說,爸媽平常工作都忙,他也不敢向家人說,後來接觸了這團體,他感受到了溫暖。

大姊說到後面邊說邊哭,她覺得自己很慚愧,孩子被排擠在學校受了委屈,竟然自己都不知道,那次的家庭會談,到了最後他們全家人一起抱著哭。

聽到這些我自己眼眶也泛淚,真正該說謝謝的應該是我,謝謝他們讓我看到那份家人的愛流竄在心中。

施皇任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 英國國際心理咨詢師

自2013年開始學習東方心理學至今,我就愛上了與人分享人生使用手冊,我嘗試著從咖啡廳及麥當勞開始,持續至今,累積了上千人的對話經驗,從沒想過自己也有這麼一天,可以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去給予他人勇氣與溫暖,協助每個人找出遭遇的核心問題,在送出祝福的同時,反倒讓自己獲得更大的內心力量,這一切都是我始料未及的。

期許大家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並且感到自在踏實,無懼的面對人生,讓這個社會能夠更加和諧及溫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