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時,你的心是否也在?

『陪伴』,顧名思義就是陪同、作伴,我們從出生到成長過程中,為人父母者就會如守護神般全心全意陪在孩子身邊,照顧生活起居,就算有些父母因工作關係無法親自照顧,也會託付給爺爺奶奶幫忙照顧,我們的成長過程也因為有人如天使般的在旁呵護、照顧、陪伴著,內心感受到的是無比的安全與溫暖,同時也會感受到愛的滋養,在這過程中,父母親的付出,因為年紀太小當下沒能體會,也就這樣理所當然的接受著那份幸福。

直到我們長大,開始照顧自己孩子的時候,才猛然的憶起父母親當初為陪伴、照顧我們所付出的,『那種陪伴是分分秒秒的關注』,這時才能感同身受,因為『陪伴』讓孩子覺得安全、溫暖,陪伴是一種支持的力量,那是一種內心原始的需求,是一種愛的灌溉 

科學越進步人的距離卻越遙遠

『科技進步為人類帶來了方便性,但也讓人與人的相處越來越遙遠』,最常見的是走進餐廳不難發現,不論是夫妻、情侶、朋友,工作之餘相約用餐,但放眼望去的景象卻是同桌的二人各自低頭滑著手機,一張桌子二個世界身在心不在這樣的陪伴沒有溫度沒有關注,已失去陪伴的意義了,陪伴應是全心全意的活在彼此的當下,沒有存在感的陪伴只是一種態度上的敷衍罷了,這樣的陪伴只是同床異夢般的虛假,沒有靈魂,現在的社會卻隨處可見,眼前的二人,都各自低著頭不語,心思卻都關注在手機裡那遙不可及的訊息裡,這是什麼樣的生活模式? 什麼樣的相處關係? 看到的只是冷凍櫃內結霜般的冷漠。

陪伴母親的日子   

自從父親離世後母親就獨自一人生活,五年前發現母親常常燒焦鍋子,開始有失智的問題,不放心她獨自一人,搞不好哪天把屋子都給燒了,於是搬去與她同住並照料她的生活,初期也會因為失智的一些突發狀況以及無法正常溝通而造成我情緒的失控,心中一時也還無法調適、接受她已經失智的事實,還在以一個正常人應該具備的行為能力來看待她,整個氣氛是沉重的,我像個糾察隊,她像個會做錯事的小孩,彼此的關係都很緊繃,在那段時間因為學習東方心理學,學到關係的處理,學到隨時覺察情緒,但有時還是會動怒、生氣,那一段時間真的很難調適,須要透過時間不斷自我提醒、練習。

念頭轉換環境就轉換

想起了上課老師說的覺察內在情緒,負面情緒將形成負面能量,這時才驚覺到母親沒有問題,真正有問題的人是我,當念頭轉變環境就轉變,回憶起當初我還是嬰兒的時候,母親是如何耐心的為我把屎把尿,如何的容忍我、陪伴我長大,時間流轉歲月更迭,如今換我陪伴她漸漸老去,這也是天經地義為人子女該做的事,想通了這點後,陪伴的心境也就跟者轉變,『陪伴應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並活在當下,而不是身在心卻不在』,一旦心能關注在當下,所有事情的感受就有所不同,體會也不同,表面上是我陪伴她,換個角度何嘗不是她在陪伴著我,表面看似我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其實是老天給我回報母恩的機會,就如同當初嬰兒時候的我,她是如何全心投入的陪伴我成長,透過念頭的轉換,立場也就跟著轉換,因為陪伴才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回報,這段時間是這輩子最貼近母親也最有感、最幸福的時刻。

珍惜陪伴的時光

人與人相處,重在當下的感受,『真正的陪伴是心與心緊緊相連,一起分享彼此的世界』生活已經夠忙碌,更要把握彼此相聚的片刻,那種身在心不在的陪伴猶如置身冰庫般的寒冷這些不經意的行為,也是彼此關係的毒藥,緣分得來不易,有些事情一旦失去了就不在了,父母、夫妻、孩子、朋友、同事,彼此相遇相識都是一種緣分,也都須要真心關注用心陪伴,人在心也在的陪伴對方才會感受到溫度,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不要把陪伴當成敷衍了事,有些事情失去了就不再回頭,珍惜身邊所有的人,『珍惜當下每一個陪伴機會,幸福就會在你手裡』。

謹以此文獻給我最慈愛的母親                           2018.10.16

作者簡介    梁世元 / 國際心理諮詢師

2013年為了照顧失智症的母親,我漸漸的淡出職場,工作了近30多年突然的停頓下來頓時不知人生的方向, 2015接觸到東方心理學,以往也上過許多命理課程,但這次的課程內容大大的震撼了我,游老師不斷的教誨看懂本質、看懂自己,覺察習氣、修正加工,灌溉意識花園、強化內在力量,這讓我看懂我的人生是如何的活到現在,與生俱來的優勢卻沒有好好運用發揮,心想,如果在進入社會時就能學到這門學術,我的人生絕對會大大不同,生命是不斷的學習、成長,東方心理學讓我學會看懂自己,也更清楚預見未來的方向與使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