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好意」 我們總是照單全收嗎

人常常有一種傾向,對某項知識一知半解時特別愛賣弄,視自己為專家,俗話說「滿瓶水不會響,半瓶水響叮噹」,就是形容人通常話說得太多,聽得太少,言詞裡卻充滿了干涉的味道,彷彿自己已成為智慧的表率,所以每當對談結束,又一次充分展現辯才無礙的口才,貌似豐富的閱歷與經驗,滿足自我認同的慾望後,可有想過,這些會帶給別人的後遺症是什麼呢

人缺乏自信時總愛對號入座

事實上「看法」是這個世界上最廉價之物,每個人都有一大堆看法急欲讓他人接受,如果我們在做決策之際受到他人看法左右,那麼在任何方面都很難成功,大部分人失敗就是因為太易受到他人的看法影響,我們允許親友間的言論或閒言閒語來替我們決策,當他人的看法左右著我們,那等於失去了自己的期望,許多人一輩子背負著自卑的情結,只因為自己的信心被這些「好意」牽著走,甚至是讓無知的人用他們看法或數落的手段給摧毀了

批評帶來的負能量會奪走人類的進取心,破壞人們的想像力,限制人們的個人特色,喪失人們的自立能力,並導致各種傷害,偏偏每個人都有一大堆批評指教免費奉送,不管別人想不想聽,而通常愈親密的人往往最容易給予對方冒犯,我們是否想過如果用毫無必要的批評助長他人的自卑感,這是否符合我們初衷的本意,如果了解人類的天性就應該理解,只有正面的暗示,才能帶出人們最好的一面,而不是一味批評,批評只會在人們的心中種下恐懼和怨恨,而不是建立起別人需要的愛和信賴

 

從結果來看,成功的人通常會迅速的做出決定,一旦做了決定,如果需要改變決定,則放慢速度,而失敗的人則是緩慢地做出決定,但如果需要,則迅速並經常改變決定,因為成功之人充滿自信,強調計畫執行力;而失敗的人通常拖延又欠缺恆心,容易讓別人有機可趁,接收其語言改變原本設立的目標。如果我們想要學習迅速達成決策的習慣,同時學習真正成功者的智慧,那就把眼睛放亮,耳朵拉長,並且閉起嘴巴,每次在博學多聞之人面前開口,更顯示出自己的學問是深厚還是淺薄,真正的智慧通常以謙虛和沉默顯示,即使我們想告訴全世界自己的抱負,但也請先做出一番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因果法則 塑造人生

每次與別人聊天對話,最後總是離不開這些人生課題:

「我何時會開始有錢」

「我何時才會有好姻緣」

「現在換工作是好時機嗎」

其實我們心裡都明白,如果心態沒調整好,即使機運來了,握在手中也是白白從指縫中溜走罷了。我們的人生就如同在經營一塊肥沃的土壤,我們種下種子是什麼,收成也就是什麼,很多人卻都養成了只想「收」不想「種」的惡習,農人知道自己如果播下荊棘的種子,不可能收成稻子,但生命總是種錯種子,常常種下的種子,在質與量各方面都不及格,卻巴望著不勞而獲,我們之所以處於這個位置,以及我們成就什麼,都是自己行為的產物,甚至更多時候我們花時間編造藉口,掩飾自己的弱點,然後欺騙自己,何不有效率地正視問題,改正自己的弱點,花的時間也不多,卻多此一舉找藉口!所謂的因果法則就是如此,沒有好的開頭,又如何期待個人成就出來的結果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同樣有力量控制自己的心志,我們能影響,主導,甚至最終控制自己的環境,照我們所想要的方式過人生,要不要運用這些權利,全由自己決定,我們永遠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造就人生,或像汪洋中的漂流木,在命運的大海裡浮浮沉沉;一個人允許怎樣的信念盤據心頭,他終究會變成那樣的人,我們選擇並表達出來的信念,加上日常所處環境的刺激,就會投射我們變成哪一種人,所以耕種自己的人生別無他法,下定決心擺脫環境的不良影響,細心灌溉才能塑造出自己的完美人生。

作者簡介

陳駿逸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10年開始學習東方心理學,從身邊的家人、同事到朋友,不斷向外延伸,深刻了解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氣與慣性思維,才會成就出現在的狀態,但大多數人覺得問題點總在別人身上,原來自己才是限制成長的始作俑者。

持續不斷學習,讓改變不是一句口號,更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讓人生完全變盤,一切都需要不斷累積代表作,學習就從調整自己開始,讓人生愈來愈美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