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時不要急著回應問題

不經思考,看到黑影聽到風聲就開槍

因為東方心理學的關係,我常會跟未曾碰過面的人產生對話,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別人提出問題,不是只要就回答就好了嗎?

但其中很重要的是:去瞭解對方的表達是什麼意思,回答到對方在意的事情。所以這個回答,不只是Q&A的關係,而是一連串的來回問答與互動,透過一連串的來回問答來瞭解,對方在意的是什麼及他的價值觀與立場。如果我只是用我聽到的資訊,用我的理解與價值觀去回答他,而沒有去瞭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問,結果會變成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反而產生更多問題。所以在我聽到問題的當下,我不是馬上回答,而是反問他,你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這樣想、有什麼感覺、又希望達到什麼結果,而不是急著回應是非對錯好壞應該必須。

每天每天,在跟人互動聊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如何開始跟怎麼結束這些對話?

一場對話聊天,通常由一個簡單的開場問候與提問開始,再開啟幾個感興趣的話題,表達完自己想說的事,然後等待對方的回應;有共鳴的時候,大家就開始熱絡暢談,發表各自的意見與看法。但有疑惑、不認同的部分,如果大家感情好、氛圍好,就會詢問、討論;感情不好、氛圍不好的就反駁諷刺,甚至口出惡言,只差沒有吵起來。

溝通是為了解決問題,不是製造問題

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立場與價值觀,從自己的觀點去說出自己的感覺。我們很習慣地去用直白、表面、膚淺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句話中,有許許多多的期待;期待被認同、期待被肯定、期待被安慰,期待可以得到想要的回應。為了得到想要的回應,我們會攻擊、命令、要求、干預、強迫、恐嚇、不理會。因為從過去到現在,我都是這樣做的,這樣講最快、最有用。我都有得到我要的回應。我們只求效率、快速,似乎多講一句話、多花一點時間都嫌浪費,絲毫不願意多投資一些溝通成本進去,忽略了對方的情緒、感受、心情、想法。對方也無法知道你真正想要告訴他的是什麼,產生了更多的傷害、受傷、防禦、壓抑、忍耐、客套、距離、隔閡、代溝。

溝通是件單純的事,交換彼此的意見,找出共識,達到雙贏的結果。但很多時候都會變成有溝沒通,變成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說各話,只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立場,一吐而快、然後還要別人認為你說的是對的。其實不是不願意溝通,而是希望感受被看到,感覺自己被認同。所以重要的是,能不能從語言文字中,找出淺藏的真正感受與想法,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保持著好奇的態度去傾聽對方說的每句話,去同理對方的情境,瞭解對方真正困擾的地方在哪,給予勇氣、支持對方去面對,問題可以不再是問題,而是還沒處理的待辦事項。

作者簡介    王楚軒 / 國際心理諮詢師

2015年當時的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走,感覺迷惘,懵懵懂懂、橫衝直撞地找了一堆工具、方法,想得到答案,為自己找到一條出路。

回過頭才發現,原來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要回到自己身上找答案,也就是回到初衷。初衷其實就是瞭解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透過東方心理學,我學會了幫自己加工,看懂自己是誰、看懂自己真正在意的東西。從中學習到對自己的覺察與內觀;與人對話的過程中,更容易找出矛盾與問題的核心,不只幫助到對方,更多的收穫是調整自己不好的慣性負面思維;也感覺到自己有在成長,面對事情更能沉著應對。

透過東方心理學希望更多人能深入瞭解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