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孩子先進化父母

學校行為只是反映孩子的內心

小雯有兩個小孩,老大是小學三年級的男生,最近學校告訴小雯說兒子在學校有霸凌其他同學的狀況,希望媽媽可以多注意一下。

小雯說:「我兒子在家裡的狀況看起來很正常,不像是會霸凌其他小朋友的人呀?他到底在想什麼?」

我說:「這個年齡的小朋友,已經會把在家裡收到的情緒移轉到學校去,所以應該是我們大人先回頭想想,從小到大他在家裡都學到了什麼?平常在家裡是妳或者先生管教小朋友?相處的情況如何?」

小雯說:「都是我在管教,因為我先生工作很累,回到家之後玩手機看電視,所以都是我在教小朋友。」

我問:「在家裡兒子最常跟妳抱怨的事有哪些?」

小雯說:「他覺得我們對他很不公平,因為我們對妹妹比較好。」

我問:「先生在旁邊會說什麼嗎?」

小雯說:「不會耶,他比較少說話,因為都是我在管,小孩以前都還很聽話,現在年紀越大上學之後就越來越不聽話了。」

當了爸爸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爸爸

沒有當過父母是不會真正理解教養小孩的辛苦,尤其一次有兩個以上的小孩要照顧,有時父母會覺得等長大送到學校,家庭教育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學校老師的責任。

有些人是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習當父母,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也是這樣被養大的」。有些人會從孩子的身上學習當父母,這兩種階段都很辛苦,因為都是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然而換個角度想想,除了當父母需要學習,當孩子也是需要學習,不是嗎?

從家庭生活到學校生活,要學習適應不一樣的環境,有些甚至還沒準備好就已經被迫面對與父母分離,面對同學,上學是孩子第一次面對分離的焦慮感。

因此從學校回到家之後,爸媽居然沒有辦法給予期待的支持或正面的力量,其實孩子是很容易找不到方向,很容易產生疑問「爸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0~6歲是人生個性重要築底階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0~6歲時心理狀態會學習同性家長,所以男生這時會覺得爸爸很偉大,而女生就是學習媽媽,因此這時間同性父母與自己是不是很親近,是不是有做到學習榜樣,或者能不能得到正面的支持,基本上就奠定了小朋友長大後的社交行為模式,是有足夠的自信,或者因為缺乏自信轉而行為出現偏差。

但是父母親很容易低估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力,甚至認為以後等上學之後讓學校老師來教就好。

譬如小男生如果從小在家裡跟父親很疏遠,無法滿足他需要的愛與尊重,等上學之後,會放棄從家裡尋找,轉而把重心放到同學身上,甚至為了表現自己的重要性,會刻意做一些大人不喜歡的方式,譬如霸凌、翹課,目的只是想得到重視,得到愛

父母也需要再進化

大部分的家長只會針對學校的表現做出處罰管教,沒有從根本探索孩子內心的缺陷,等到了12歲之後,一但性格養成就很難改變,這就是為什麼多數人會再花二、三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修補家人的關係。

事實上,想改變孩子在學校的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改變他們在家裡的行為,而改變家裡的行為,最先要進化父母的行為

是的,父母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每天一個充滿支持的擁抱

有多久沒有給孩子一個充滿支持,不帶批評的擁抱?只需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你在外面遇到什麼事,爸媽都還是支持你,愛你,家裡永遠是你可以放心回來的地方

當然,面對心理受傷導致行為已經有點偏差的孩子,不要天真的以為回家抱抱幾天就能改變他們,因為孩子內心已經受傷,現階段他們無法靠自我療癒去改變,必須靠父母給予力量,這段修復期很漫長,所以持之以恆非常重要。

每天跟孩子的擁抱可以說些什麼?

誠實的對話絕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爸媽不如坦承讓孩子們知道,自己也在學習當父母,也會犯錯,也需要被關心也需要被注意,大人只是身軀年紀變成大人,其實內心裡我們一樣都只是孩子。

也可以說一些小時候遇到的事,成績不好、學校糗事都可以,但是不要批評,不要責備他們,更不要倚老賣老,因為在這個當下,我們一樣都是小孩,我們在分享彼此的愛,而不是來責備、來傷害。

更可以說一些父母小時候許下的願望或目標,對於未來的期許,告訴孩子事實上爸媽也在努力讓這個家變得更好,可是這個家不能只靠爸媽來維持,需要孩子一起幫忙,每一個人都是圓滿這個家最重要的一份子

黃世鑫 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2009年,因為東方心理學第一次向內看自己,我是誰?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缺點是什麼?我的未來在哪裡?清清楚楚的寫在人生使用手冊上,但是我們卻活得迷迷糊糊。一個人身上擁有的優點,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現,一個人身上帶著的習氣,大多數人也沒有發現,日復一日的我們放著自己的優點不發揮,卻把阻礙自己成長的習氣用得淋漓盡致。

所以我在過去九年的時間裡,持續進行與人對談,期許自己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更期待每個人都帶來正面的力量,良化每一次生命體驗,相信這樣的人生最終將會綻放精彩。

發表評論